春城街道坚持党建引领,以深化“新五社联动”机制为抓手,统筹社区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、社区志愿者、社会组织、社会慈善资源等多方力量,探索多元协同、资源共享、效能提升的创新路径,着力打造“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”的基层治理共同体,让基层治理有力度更有温度。
聚能多元共治构建“公益+商业+社群”新生态
通过“服务项目购买、公共空间共营、志愿积分兑换”等机制,联动司法、金融、汽车、物业、养老五大领域78家优质单位,激活社区服务与发展新动能。司法护航筑平安。联合专业法律机构推出“坐诊+出诊”相结合的普法模式,上半年举办“3・15维权宣传”等主题活动12场,为300余人次提供婚姻家庭、财产继承等法律咨询活动,帮助居民系紧法治“安全带”。金融惠民守民生。携手域内金融机构构建“宣传教育+精准服务”双轨模式,聚焦“一老一小”开展网络金融风险防范等培训30余场,覆盖800余人次。开展“金融关爱进家门”行动,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智能设备指导等上门服务120余次,打造居民信赖的“家门口金融服务站”。车企联动添活力。整合28家汽车销售、汽修企业组建“社区+车企”联盟,借“万福‘今’安春游市集”推出社区专属购车优惠、免费检测等福利,超500余人次参与。开展“爱心送考”“车辆义诊进小区”等公益活动6场,累计服务300余人次。物业协同强根基。打造“睦邻汇”物业治理共同体,物业企业包保老旧小区,以无偿或低偿方式提供日常服务160余次,助力接诉即办、纠纷调处,构建“10分钟便民服务圈”,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。养老暖心托幸福。联合6家专业养老机构织密“健康管理+生活照料+精神关爱”服务网,定期举办“邻里茶话会”等活动,开展慢性病防治等健康服务70余次,覆盖800余老人,创办“温馨助老餐厅”,日均服务30人次,守护老人幸福晚年。
激活内生动力打造“就业+托护+数智”新引擎
精准锚定居民急难愁盼坐标,通过“新五社联动”机制激发社区治理内生动力,让服务更贴民心。多方联动稳就业。通过建立“党组织牵线、社企双向赋能”的合作模式,引入手工饰品制作项目,实现企业技术指导、原料供应、订单扶持等资源与社区组织协调的高效整合,为80余名无业、低收入居民提供居家岗位,人均月增收800至2000元,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。公益托护暖童心。开展“社区托护・幸福学堂”行动,整合社区场地、高校志愿者、专业社工资源,为低保、单亲、外来务工等家庭子女提供课后托管、学业辅导、兴趣培养等服务,累计惠及儿童、青少年超500余人次。数智赋能提效能。谋划党建引领数智社区项目,通过第三方公司搭建街道、社区、小区三级终端平台,涵盖党的建设、城市管理、生活服务等板块,推动基层工作“线下转线上”,实现数字党建实体化、社区信息网格化、物业服务智能化、居民服务便捷化。
厚植文脉底蕴绘就“育人+惠民+兴业”新画卷
实施“文脉浸润工程”,以文化为纽带凝聚治理合力,让社区更有文化味、烟火气。品牌赋能促发展。以“学雷锋志愿服务一条街”为品牌,联合数十支志愿服务队伍共同开展志愿服务,年均服务时长超300小时,惠及数万人。以南阳文旅社区为依托,创建“长春文创集散地”,助力数十位残障人士创业增收。在红旗社区打造全区首家“零工驿站”,为企业和居民搭建有效对接平台,服务求职者200余人次。活动聚能兴氛围。依托传统节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组织“我们的节日”等系列活动70余场次,让居民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,激发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,营造了“邻里互助、共建共享”的良好社会氛围。文脉传承展新章。点燃文旅融合新引擎,深挖54路有轨电车等文化元素,联动电车公司博物馆、劳模创新工作室等举办“电车文创市集”“54路写生研学”等活动,传承工业历史与城市文脉,增强居民文化认同,让特色文化成为治理增效、民生提质的“催化剂”。
初审:呼特、宋玉贺 复审:林丽 终审:方亮